鸭寮街

北大教授再劝年轻人不要买房,我们别无选择!

最近,北大教授关于年轻人买房的建议,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那么,我们究竟应该趁早买房还是不要被房贷套牢呢?

我也是刚需中的一员,前几年买了一套5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两个人居住还可以,如果家庭再添新成员,就真的只能用拥挤来形容了。

我这个人对买房是有执念的。从毕业第一次租房子,处处受房东压榨,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断地搬家,种种窘境终身难忘。

学校毕业,第一次租房子,是民房,和房东一起住在一个小院里,房东在一楼,我们在二楼。水费是一个月10块钱,有次朋友来住了两三天,房东直接让我多交了一份水费。

第二次租房子,室友合租住得挺愉快的,但是周边邻居以房子是单位宿舍为由,只能自己使用不能往外出租,阻止房东往外出租,他们闹的比较严重,吓得我们都不敢回家。

还有就是每次搬家都得丢掉好多的东西,之前租的房子都没有电梯,搬家是搬上又搬下,搬一次家,休息好几天都缓不过来。

最后租住的一个小区还有欺负租户的嫌疑,物业费先从租户收,同样是租车位,租客随机停,不给固定车位,而且车位租赁费还是业主的2倍。

以上种种,真的是忍无可忍,最后拿手头的钱,尽全力买了个一居室的小户型,刚毕业没几年,那时候真的是尽力了。

现在,还没过几年,又到了买房子的时候了。婚后的买房计划,首先考虑的应该就是学区了吧,真的是跑断腿,纠结到疯狂。

最近一两年其实一直在看房子,又赶上了疫情,各行各业都不景气,因为断供被拍卖的法拍房越来越多,看到这种新闻真的心头紧张。

最近几天 ,一直在考虑当下到底要不要买房。如果买,首付可以凑上,但是房贷肯定少不了。再次买房,肯定是冲着长期居住去的,就目前的想法百分之百是这样的。一旦有了这个想法,肯定就想一步到位,面积尽量大些,户型尽量合理些,学区、环境则是尽量选择适合自己的。有了这些想法,总价肯定也不低了,离定下来也就越来越远了。

去年的时候,有合适的,差点定下来。但是,这几天,被封控在家,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当时真的定下来了,现在就应该有两份房贷(之前一居室的还没还完),我手头应该也没什么存款了,如果真的是这样,我现在会是什么状态?我还能在家叫外卖吗?我还舍得买菜吗?不能出去上班,我会急哭吗?

以上的种种猜想,真的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杞人忧天,夸大其词。毕竟,断供的人真的越来越多了。

不买,是绝对不可能的。置业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会怎么样?我能想到的:孩子上学受影响,个人状态受影响(原来租房子住的时候,因为房东总是趁我们不在家来光顾,都不能安心睡觉),现在疫情之下,租房的弊端也是有的。

疫情终将过去,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就我而言,买房是执念,是奋斗目标,即使20年后的房子不值钱,我也会义无反顾地去买。可能,房子不只是一个居所,更是一个心灵的寄托;不仅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更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驻足港湾。

最后想说的是,打工人,疫情之下置业,真的是进退两难。努力!加油!除了变得更好,我们别无选择!

这个意见不符合中国实际,不接地气。记得20多年前,中国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买房不如租房,劝年轻人不要买房,我幸亏没有迷信权威。

现在又有北大教授老调重谈,从投资、买房和租房价格对比等各个方面论证,买房不如租房。北大教授是宏观经济学家,我觉得不懂“微观经济学”,不懂中国国情,不懂中国文化,所以这个结论是错的,年轻人不要被误导,当然,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误导不了。

现在,投资房产无疑没有多大“赚头”,国家的政策方向是,“房子不是用来炒的”,但自住房是必须有的。中国文化有“安居乐业”一说,跟西方人到处闯荡的文化不一样,西方人也许愿意长期租房,可以租房结婚,而中国人不是这个观念。

年轻人结婚,没有房子,谁跟你结呢?有人说中国房价是丈母娘“炒”起来的,男方没有房子,丈母娘第一个反对。不是丈母娘和女方“物质”,连个栖身的房子都没有,还结什么婚呢?我不知道这位教授如果有女儿,你是否乐意与一个租房的男孩结婚呢?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

展开全部内容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

相关生活热点推荐

北大教授再劝年轻人不要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