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得到控制,有很多抗疫战士让我们铭记在心。其中之一就是李兰娟院士,在武汉抗疫期间,两赴武汉。近日,李兰娟谈到有被感染的准备。那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一、李兰娟两赴武汉:有被感染的准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忆两赴武汉:对自己感染也有思想准备,但总要冒这个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1月18日,李兰娟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抵达武汉,研判疫情。2月1日,李兰娟带领医疗队再赴武汉,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救治危重症病人。
二次赴汉,“援鄂重症新冠肺炎诊治李兰娟院士医疗队”连续作战60天,直至3月31日返回浙江。团队以“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策略为核心,用“人工肝”、干细胞、微生态三大技术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ICU病死率显著下降,尤其是处于细胞因子风暴早期的重症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能阻断向危重症发展,大大提高存活率。团队关于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和研究成果还被写入国家诊疗方案。
“2月刚到武汉时特别紧张,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工作,后期好一点,能睡五六个小时。”李兰娟告诉澎湃新闻。回浙江后的隔离休整期,休息好多了,但也随时关注武汉的防控情况,远程指导一线救治及实验室工作,总结抗疫经验用于建言献策和国际交流,每天工作到十一二点,“工作着是美丽的,能为抗击疫情,挽救病人的生命做出贡献是最大的快乐。”4月15日,李兰娟解除隔离后第一天就回到树兰(杭州)医院,投入高强度工作,深夜才离开办公室。
“抗疫工作已进入常态化,虽然还是忙,但心态轻松一点了,因为我们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李兰娟坦言,“去武汉时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可能被感染,带了些抗病毒的药,万一感染就尽早治疗。但作为传染病科的医生,为了救治病人,我们总是要冒这个风险。好在最后我们胜利了,浙江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这让我很开心,也很激动。”
主动请缨去武汉救治危重症患者
能够在此时采访到李兰娟,根本原因在于武汉的形势已经好转。
我们从她口中听到了很多好消息,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大量重症病人陆续康复出院”。
2020年3月16日,出院患者谢大姐向李兰娟表示感谢。
3月25日这天,湖北省卫健委公布的疫情数据显示,全省现有重症1050例、危重症318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
在李兰娟看来,当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总数降到1000例以下时,武汉本地的医院就有能力全部接手了,那时她才能回杭州。“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危重病人在医院,有很多转到武大人民医院了,所以我在这边尽量救治每一个病人。我想重症和危重症降到1000例以下应该不会太久,大概3月底、4月初吧,那时候我的任务才算是告一段落。”
李兰娟的预测每次都很准。
3月8日妇女节那天,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到医院看望慰问,李兰娟就跟他作了预判,“估计到3月中旬,20号左右能够清零”。
果然,3月18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首次为零,同时新增疑似病例为零,现有疑似病例为零。
之后,李兰娟表示,清零以后两个星期如果没有反弹,那么武汉可以“解封”。
3月24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武汉市将于4月8日起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
这些精准预判来自李兰娟在传染病学科上的专业自信。
“4月8日‘解封’是非常稳重的,武汉的抗疫斗争……伟大的武汉……”李兰娟语速很快,此刻突然沉默了一下,她想起初抵武汉支援的情景。
“来的时候心情非常沉重,那么多病人,有的甚至救不过来,去世了……后面形势好起来,病人大幅度减少,大量的病人救治过来、出院,我们的心情也一天天好起来。”
从2月1日晚在杭州登上西行的列车,李兰娟来到武汉已近60天。
对身处疫情中心的病患来说,这是生死存亡的每分每秒。
2月1日,武汉市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4109例。那是武汉封城的第十天,城内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大量有发热、咳嗽症状的病人得不到收治,病死率在上升。
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离开。
这些问题不解决,防控形势就无法扭转。李兰娟前一天已经向国家卫健委提出:“我可以带队去武汉救治危重症患者。”但很多朋友、同事有担忧——李兰娟已经73岁,去抗疫一线救治危重症患者,长时间处在高危环境里,实在过于危险!
但李兰娟还是决定去武汉,“我是一个传染病医生,这个险我是一定要冒的”。
2月1日,她在浙江参加完国家卫健委的防疫电视电话会议后,就接到国务院、卫健委的指派命令:带队支援武汉。
她立即组建了一支集合感染病学科、人工肝、重症医学科的10人团队,带上李氏人工肝、干细胞、微生态这三大技术,以及相关医疗设备和耗材、制剂共30多箱物资,连夜奔赴武汉。
那时,已经没有航班进武汉,火车票也不卖“武汉”这一站。
李兰娟和队员登上开往南昌的列车——途经武汉。“火车路过我们这里,把我们放下了,凌晨4点40分。”她已经习惯把“武汉”说成“我们”。采访过程中,《环球人物》记者有时不得不向她确认“我们”是指武汉还是别的,答案每一次都是武汉。
从“心理压力蛮大”到“大局已定”
“我们来了没多久,医院已经收了400个危重病人、重病人了,再过两三天,就增加到了800个,氧气、呼吸机都不够用,医护人员的口罩、防护服也不够,困难很大。
医院里面是病人不断增加,外面是检测难、住院难,形势非常严峻。”即便经历过非典、H7N9型禽流感,即便从医生涯里已经见过数不尽的伤心,李兰娟仍然心情沉重,“心理压力蛮大”。
她没有时间休息,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几项工作同时开展:指导团队救治危重症和重症,讨论诊疗方案;作为专家给防控工作提建议;给各地来武汉增援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舱医院的工作;每天和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线指导科研。
“我那时候最担心的是能不能把传染源真正控下来,隔离起来。”2月初的武汉,这是最严峻的问题,“如果传染源还在外面的话,它还在传染人,武汉1000多万人啊,那还得了!对吧?所以我反复建议要检测所有病人,争取不搞假阴性,要重视检测难的问题。”2月14日,应勇调任湖北省委书记,他组建了一个专家群,李兰娟在群里反复说这个问题。
更早之前,在一次高级别会议上,她向中央领导强烈建议腾出几家医院或是会议中心来集中收治轻症病人。
这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所提的方舱医院建议不谋而合。“检测是解决发现的困难,这个建议是要解决治疗的困难。我们刚来的时候,ICU(重症监护室)一个病房6个人,5个救不过来;CCU(心肺科重症监护室)一个病房的人全都救不过来。因为病人太多,已经在外面很长时间了,快不行了送过来,所以病死率蛮高的。这个难题必须解决,轻症病人也不能在外面,都要收治。”这些经验和很多声音通过各条渠道汇总,中央指导组要求武汉在2月9日对“四类人员”做到“应收尽收、不漏一人”。
“检测难、住院难的问题开始解决,氧气、呼吸机的困难很快就解决了。”地毯式排查、大量检测试剂运抵、4万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病情”好转。回想起来,李兰娟觉得万幸:“我觉得在这个严峻的考验当中,我们确实因为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才能这么快控下来。否则可能还会有更多人被感染,有更多人死亡。”
很少有人知道,方舱医院还在建设早期时,李兰娟就去看过了。
她提出很多细致的意见:“病人住进来以后,大小便怎么办?洗漱怎么办?吃饭怎么办?大面积收治病人,还要注意性别……
这些事情如果不做好,一个病人吵闹的话,就会影响一大片。”在后来的救治中,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大多驻扎在方舱医院进行救治,工作开展得极为细致。
无论是图书角里安静看书的学生,还是教健体操的护士和跳广场舞的患者,都让人感受到了乐观、有序和温暖。
李兰娟还抽空给方舱医院的病人录制了声援广播。
接受采访这天,李兰娟终于说出了“大局已定”四个字,但仍然提醒接下来的防控不能放松。
“现在我们大局已定,武汉的这场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下一步我们任务还是很艰巨,武汉要坚守,防止死灰复燃,尤其是社区这一关还要把好,外面有少数漏网的感染者要及时发现,通过发热门诊切实地检测,切实地干预,切实地治疗,实现彻底清零。
另外是国际疫情凶猛,我们一定要严防死守,对国外回来的人必须严格地隔离14天并且进行检测,真正呈阴性的才能到社会上接触其他人。”
二、李兰娟针对学生防控疫情该怎么做?
学生上下学途中应避免到人多处聚集
李兰娟表示,武汉已经解封,国内疫情已基本控制,现在的任务是“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外防输入的形势还相当严峻,“这也是我近期一直关注的问题,怎样针对可能的输入做好应对。只有全球疫情控制了,中国才是安全的,只要有别的国家没有控制住,就还存在输入的可能。”
她认为,在严防输入的同时,我国的疫苗研发也要继续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等疫苗出来,再结合防控措施,即使有输入病例也不太可怕。”
专访前一天,73岁的李兰娟刚结束由武汉返回浙江后的两周隔离。隔离期内,她收到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寄来的信,学生们用工整的字迹书写了一封封诚挚的信件,向她表达敬意。李兰娟一一展读并回信:“疫情就是课堂,奶奶希望你们学会敬畏生命、尊崇科学、砥砺品德,刻苦学习……”
“全国很多地方已经或将要开学复课,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外接触史都应该摸清楚,保持校园‘干净’。”李兰娟提醒,同时加强通风、消毒,引导学生勤洗手、保持清洁,不要让外界健康情况不明的人士进入校园,“学生在上下学途中也要注意,不要到人多的地方聚集。现在对境外人员进行严格的隔离,社会上总体是安全的,但也不能大意。”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