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26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2018年5月至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分别赴四川、青海、山西等16个省区开展调研。在2019年2月26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那么,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如何?
2018年,全国有1386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预计有28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一年多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整改,深入推进精准脱贫各项工作,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二、脱贫攻坚工作七大问题不容忽视!
报告在肯定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同时指出,随着脱贫攻坚逐步向纵深推进,深度贫困问题凸显,攻坚难度递增,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
1、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截至2018年底,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数量仍然不少,且尚未脱贫人口中,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这部分人中很多需要依靠财政兜底才能实现稳定脱贫。
2、产业扶贫亟待加强
各省区普遍存在产业扶贫项目单一、同质化的现象,后续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比较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基本已经解决,剩余的贫困人口既难找到适合的扶贫产业,又难参与到扶贫产业中。
3、“三保障”仍存在薄弱环节
当前已经总体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做到保障有力还存在不足。义务教育方面,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的问题;基本医疗方面,健康扶贫政策仍需完善,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签约医生以村医为主,多流于形式。
4、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仍显不足
各地普遍反映当前的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帮得越来越实,但相比之下,如何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仍是急需补齐的短板。一些贫困群众主动致富意愿不强,过度依赖帮扶政策,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有的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5、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仍需进一步改进
调研组发现,各地在扶贫资金使用中的精准度仍有待加强。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打着脱贫攻坚旗号大举发债的倾向。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不畅,地方配套难度大,金融扶贫政策仍需完善。
6、作风建设仍需加强
各地普遍反映,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扶贫领域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极少数地方基层干部在贫困户识别和帮扶过程中仍存在优亲厚友以及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扶贫资金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群众意见强烈。
7、巩固脱贫成果任重道远
贫困地区摘帽退出后仍将长期处于经济欠发达、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持续稳定增收基础仍很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不少脱贫县存在债务风险,一些贫困县负债推进工作,存在政府债务风险,脱贫摘帽后还本付息压力极大。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