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知网拥有市场垄断地位是违法的,目前,知网,又一次陷入舆论风波。 “中科院因千万订购费停用知网”“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近日,知网因“收费高昂”、“垄断”再次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知网在舆论场上的“热度”不减。如:北京大学等6所高校曾发布公告表示,因收费过高,暂停使用知网。每到毕业季时,高校学生集体吐槽收费过高的查重费用。2021年底,知网因擅自收录百余篇论文被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最终被判赔70多万元。
知网屡屡为人诟病的背后,无非在于“收费”二字。
鉴于其大而全的学术资源优势,大量高校及科研机构作为机构用户与知网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知网的收费也“芝麻开花节节高”。有高校表示,2000年以来,知网数据库收费价格的年平均涨幅超过10%,近十年更将近20%。
针对个人用户,知网一方面出售查重服务,动辄数百元的高昂费用让大批毕业生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却以超低价格甚至“白条”收录论文成果。更不讲道理的是,论文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还需要付费。
“天下苦知网久矣”呼声的背后,是知网堪称“霸道”的收费逻辑。
作为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知网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作为用户的机构与个人,也并不反对平台收取服务费用。然而,知网走到“千夫所指”的今天,有必要扪心自问,一味唯利是图,是否背离了服务学术科研的初心,是否对得起头衔前的“中国”二字?
中国知网,即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取意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正如教育专家朱永新所说,知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分享平台,而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公共物品、全国科研成果和互联网平台“四合一”的特殊复合体。知网也曾经获得过国家相关基金与政策的支持。
作为一个知识的基础设施与公益平台,知网应该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公益属性。
但事与愿违。目前,知网的牟利冲动,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使其由原本便利学术发展的“垫脚石”角色,转向阻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角色。
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成本不断降低,作为知识中介的知网却不断提高收费价格,结果导致中科院这样的顶尖学术科研机构都要望而却步,无异于开时代倒车。
面对知网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争议,以及对中国科研学术形成的负面影响,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及市场监管部门不能等闲视之。
如何评估知网的收费行为,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相关问题如何整改,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得到回答。倘若任由知网在垄断之路上狂奔,任由舆论一次次发酵而又无疾而终,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学者的热情与学术的进步。
知网从来不创造知识,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一个搬运工赚取了所有知识的钱,这怎么看怎么不像那么回事!相反中科院才是知识的创造者,知识的创造者反而要向知识的搬运工付每年达千万元的使用费,这到哪里说理去?!不是应该中科院这样的单位向知网付钱,而是应该由知网向中科院这样的知识的创造单位和个人付钱!知网这样的单位绝对不能搞成一个盈利的单位,要不就回归公益的性质,要就收归国有,否则太没道理了。
这些年来,天下苦知网久矣!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工作后参加科研工作,试问一下哪个知识分子没有向知网付过钱?甚至有的学者要检索自己的论文,还要向知网付相关的费用,这太没有道理了。希望通过这样的事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把知网这样的产业链给彻底打掉,不能允许他们这么赚黑心钱。现在知网允许中科院继续使用,不仅需要允许中科院无偿使用,更要允许其他的知识分子无偿使用。
上过大学,写过论文的同学,应该没有人不知道知网吧。那位没听说过知网的翟天临同学的悲剧大家也都知道。知网是国内主要的文献数据库系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要写论文查文献材料,都很难绕过知网。
但知网近年来却丑闻缠身,一方面是收费太贵,近10年每年涨价平均20%,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都不再续费使用。另一方面是白嫖高校老师和学生的论文,拿别人的论文收费赚钱,作者却拿不到钱,自己下载自己的论文也还要交钱。
现在连中科院都要停用知网了。中科院宣称已于近日正式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2021年,中科院订购中国知网数据库费用就已经达到千万级别,超出了中科院经费预算承受能力。知网最早是清华大学与旗下清华同方公司共同建设的,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但现在商业化明显走火入魔,需要反省了。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