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篡改历史】于2020年08月21日,据鸭寮街了解到,在电影院开始营业之后,陆陆续续有一些影片上映,其中就包括一部国产电影——八佰。很多人在看了八佰这部电影之后都给了好评,据了解,八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故事,不过现在网上对八佰这部电影的争议也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八佰篡改历史,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八佰到底有没有篡改历史、八佰篡改历史、八佰的真实历史。
八佰到底有没有篡改历史
《八佰》这部电影是以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保卫战”为背景创作的电影。在以往的国产战争片中,主角都是心怀天下的英雄,他们似乎离历史很近,离观众很远。《八佰》这部反其道而行的拍起了战争时代下的小人物。这部电影很难得的将关注放在了“战争时代”与“小人物”的命题上。
主角们是来自乡下的杂牌军,没有多大的鸿鹄之志,只是想在乱世中活下去。但是《八佰》中的主角和街上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任何人一样。他们是想要看看大城市、想要回家帮家里收稻子、又或许他们只是昔日街上的陌生人。
他们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英雄,却也不同于以往我们“刻板印象”中的英雄,他们也怀揣着自己的“小心思”。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人会轻易做出舍弃生命的决定。
但是在面对民族的危难时刻,主角们也会经历过自我纠结与挣扎。在看过《八佰》之后,很多人都曾有过内心拷问:如果在战争时刻,自己是这些“壮士”会怎么选?
导演没有一味鼓吹舍生取义的勇气,也没有贬低想要“活下去”个人愿望。这是一个人性的选择题,面对死亡没有人不惧怕,怎么选都在情理之中。只有经历过这些“小心思”的纠结才让观众明白,他们做出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决定时是有多伟大。
《八佰》这部电影看似没有一个特定的主角,叙事线看似凌乱却向观众描绘的是“战争众生相”。在战争年代中,平民、买办、军人、国外记者、江湖人士各有视角。
通过不同视角的描绘,让观众更全面了解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在电影中,抱着手榴弹往下跳的战士们喊出了报出自己的姓名,直戳观众泪点。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时代卷落的一粒沙,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他们也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员,这些“小人物”不应该被遗忘。
时隔一年,《八佰》究竟改了什么?
没被剪掉的主角们
公映版的《八佰》和一年前的《八佰》的确有所不同,剪掉了一些镜头,但并没有遭遇大规模删减,大多数是技术性调整。很多人关注的主要演员的戏有没有剪,这里可以很负责的说,很少!
首先是公映许可证,去年的龙标是2019 88号,上映版本改成2019 800号。虽然在电影院里极少见这么大数字的龙标,但按照2018年国产故事片1082部的数量,无论是88号还是800号都是合规的。当然,这种定制版的龙标只有国家电影局才能给出,而国家电影局能给《八佰》这个面子,从另一方面说明,至少在电影局这个层面不仅没有卡《八佰》,甚至给了《八佰》一些优待。
开篇介绍背景的字幕是后改的,之前的版本用的是历史画面加字幕的形式,包括了布鲁塞尔和谈的信息。或许是为了控制时长,将片头改成了黑底字幕。但上海老奶奶的独白完全保留了下来。
王千源的戏很多,公映版对这个人物完全没有损伤,但并不是一刀未剪。例如王千源被88师的精英们骂过好几次兵油子、兵痞子,公映版只剩姜武最后时刻告别时喊了声“兵油子”。同样的现象应该也出现在姜武、张译、欧豪身上,角色本身没有被剪台词,只是一些其他人的细微反应镜头被剪掉节省时长。整体对人物形象完全没有损害。至于张译和姜武角色的结局,其实原版也没交代,想来是故意留白。
而作为“第二梯队主角”的李晨有一场戏被剪的略生。在将士们绑上手榴弹往楼下跳,自杀式阻止日军举着防爆盾牌工兵炸仓库时。李晨也绑上了手榴弹,原版是他走到窗口,被战友拦了下来,公映版这场戏被剪了。
《八佰》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角色,是一位方姓记者,他给日军卖过情报,也进了四行仓库给八佰壮士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如果没记错,他在仓库外不止两场戏,仓库内也没有这么多的戏份。
严格的说,仓库内的战争戏几乎没减,甚至加了些细节。但为了控制时长,《八佰》还是剪了一些戏,而这些戏集中在仓库对岸的租界里。
被剪掉的阮经天
原片租界里有一个中国台湾籍平民,阮经天饰演,说中国话,后来看到日军屠杀,在河边用日文大骂日军,被群众发现,以为是日本间谍,被愤怒的群众吊死。上映版本删除了这个人物。从人性角度上来讲,阮经天这个角色被剪掉有点可惜,包括阮经天也是《八佰》拍摄时第一个被曝出演的演员。
这种人性在《斗牛》中已经做过很深的讨论,也是第六代导演的艺术共性,《八佰》里王千源、姜武、张译组成的“废柴天团”也是基于这种共性。阮经天的角色虽然在人性上更极端更偏向《太平轮》里的人物悲剧,但剪掉对电影整体没有影响,而且省去了很多麻烦。
租界里的流氓刀子,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角色人物,原版里有一场他在赌场耍刀耍帅的戏,上映版剪掉。那种为少年义气赴死的慷慨弱了一点。而刀子就义前,青帮弟子排队签名赴死的戏剪了两个铺垫镜头,多了青帮大佬的一个反应镜头,民意汹涌变成了大佬点头。
同样可惜的是日军偷袭仓库时,租界的民众不仅敲锣打鼓,还写着大字提醒守军,原版有民众找纸板写大字的戏,公映版也没了,只剩这场戏结束时一扫而过的大字。
租界里的京剧团,也剪了一两个反应镜头,别人向对岸敬礼,他们抱拳很有特点。姚晨的何香凝,大概少了一场戏一句台词。英军和租界巡警少了几个特写,都是大全景带过交代环境。
最可惜的是片尾,现在只留了三个八佰壮士的资料,其余全是剧组字幕,原版关于八佰壮士的资料多很多,照片加生平,非常有冲击力。
同样出于非技术调整的是两面大旗,纳粹旗故意不拍全露标志,虽然那的确是当时德国国旗。而国民政府的国旗在仓库内展示时有放下的特写,第二天仓库外升旗旗帜也有特写。上映版把国民政府旗特写改成了士兵的反应镜头。
《八佰》最大的变化
但最大最大的改变是,《八佰》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黑白的好处是艺术性很强,如《鬼子来了》最后的彩色一般,《八佰》也是在最后给四行仓库全景时才变成全彩。这种色彩对比极为震撼,在技术上对摄影师要求更高。但三四线城市的观众能否接受这种艺术性,是个商业上不可承受的尝试。
改成彩色也是用好处的,公映版《八佰》里所有的战争场面都加了层青色,和杀戮时的血红形成了对比。第一场戏,欧豪所在湖北保安团被日军冲溃,被日军砍杀时,血溅出来的红色非常的刺眼,虽然是景别大远景,但景深处的人物观影心理上是特写。
这大概是管虎用IMAX摄影机拍摄《八佰》的一次技术尝试,利用IMAX画幅特点,大量运用全景、大全景,通过长镜头内的人物运动及部分色彩对比,达到观影时特写的心理。
彩色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把黑白时偏明星主义改变的更加群像。黑白画面配上脸上黑乎乎的血迹和机油,一些人物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印象。加上篇幅有限,这些人物很难展开。但他们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带背景的。
彩色版让这些人物能看清脸上的表情,配上台词,瞬时加深了观众对这些在其他电影里“色块人物”的认知。虽然这些“色块人物”或者“龙套角色”里不乏俞灏明、魏晨这样的演员。
当声音成为完全版
另一个改变是声音做得更加精致,去年版在声音上其实没完全做完,这是去年片方特别提醒过的。虽然去年版的声音从观影角度来听不会引起任何不适,但完全版的声音必须是惊艳!
首先是对白完全方言化,原版只有欧豪、姜武、王千源几个主要人物在说方言。其他守军包括谢晋元和黄晓明的特派员都在说普通话。这一版都是天南地北的方言,包括租界里的人,都在说各式方言,人物极为鲜活。尤其是谢晋元的角色,那一口广普,简直了。当然,如果细看,一些演员的嘴型还是普通话,好在全景多,不太会注意嘴型。
唯一可惜的是黄晓明,片场里说的普通话台词,公映版改成了山东话。近景时的嘴型明显对不上,不如让教主直接说山东话。
最最惊艳的是《八佰》里的声音特写。因为用的IMAX摄影机拍摄,《八佰》里全景极多,一些该有反应镜头的地方并没有特写画面。但《八佰》里用了大量的声音特写,从欧豪他叔被日军凌迟时的喊话就在用声音特写,虽然是全景,物理距离至少十几米。但用了声音特写,反打仓库里欧豪中景的反应镜头,观影时也完全接的上。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用肉身炸日军工兵的那场戏里。机位在租界处,物理距离至少百米。因为用了声音特写,那些跳楼炸日军的将士们反倒成为画面的焦点。
八佰的真实历史
1937年8月13日,上海,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爆发了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这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尽管以中国军队败退而告终,但还是打出了中国军民保家卫国、誓死抵抗敌军的决心。侵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被粉碎——淞沪会战就整整打了三个月。
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无疑是这场悲壮、惨烈的战役中,中国军队最高光的一幕。那面飘扬在炮火中间的中国旗帜,那些视死如归的面孔,是抗日战争中不屈的中国军民的缩影。
留守就等于送死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打响。虽然中国军队以前所未有的英勇表现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但是由于力量对比、指挥不当等原因,两个多月后中国军队还是渐渐落于下风。
10月26日,大场阵地陷落,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面临着被日军合围的危险,不得不放弃闸北、江湾一线,向沪西撤退。
当天清晨,第九集团军第88师师长孙元良接到上海战区最高指挥官顾祝同的电话。顾祝同说:“委员长想要第88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你的意见怎么样?”
孙元良听完不由一愣,蒋介石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他是要牺牲整个第88师。
强敌在前,蒋介石为何要第88师做出无谓的牺牲呢?原来,正值淞沪抗战最激烈时,10月6日,国际联盟召开大会,通过了国联理事会远东问题咨询委员会提交的关于中国事变的决议,并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指责日本违反了《九国公约》和《巴黎非战公约》。决议决定,11月初在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就中日冲突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蒋介石对这次会议寄予厚望。在他看来,赢得“友邦”的同情与干预是迫使日军停止进攻,坐下来和谈的唯一办法。
为了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军民抗击外侮的决心,蒋介石将自己的主力部队悉数派到淞沪战场。
10月底,坚持了两个多月的中国军队还是面临着全线溃退的局面。此时,距离布鲁塞尔会议召开,只有不到十天时间。蒋介石认为,在上海留下一支孤军坚持抵抗,对于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有很大帮助。
然而,作为一线将领的孙元良不能苟同。当顾祝同向他转达了蒋介石的指示后,孙元良沉吟片刻说:“如果我们死一人,敌人也死一人,甚至我们死十人,敌人死一人,我愿意留在闸北,死守上海。最可虑的是,我们孤立在这里,于激战之后,干部伤亡了,联络隔绝了,在组织解体、粮弹不继、混乱而无指挥的状态下,被敌军任意屠杀,那才不值,更不光荣啊……”
孙元良担心电话里说不清楚,特意派师参谋长张柏亭前往顾祝同的司令部,当面陈情。
一见面,张柏亭就婉转地表示,闸北一片平坦,毫无隐蔽,地形上不具备打游击的条件。而且,第88师已经补员6次,许多新兵甚至连枪都没放过。让他们分驻在上海各处据点,很容易被敌人打散。
张柏亭直率地说,部队留在闸北,兵力多是牺牲,兵力少也是牺牲;守多个据点是守,守一两个据点也是守,意义完全相同。不如留下一个团左右的兵力,固守一两个据点,也就够了。
顾祝同觉得张柏亭说得有理,让他立即回去告诉孙元良,就照这样办,当晚必须部署完毕。
张柏亭回到师部时,孙元良正在室内来回踱步。原来,顾祝同已经来电话指示,让一个团留守闸北。不过,孙元良觉得留下一个团,物资供给很困难,不如就留下一个加强营,反而更为合适。思量再三,他决定让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一个营留下。
中午11点左右,第524团团长韩宪元将谢晋元和第524团1营营长杨瑞符叫到团部。杨瑞符记得,见面后韩宪元欲言又止,足足20分钟,一个字也没说。让自己的部下留守闸北,无异于让他们去送死,韩宪元实在说不出口。
最后,还是谢晋元告诉杨瑞符,师长决定让他俩率兵死守闸北。杨瑞符对韩团长慨然道:“请团长放心,我誓以最后一滴血,为中华民族争人格……”
话音未落,韩宪元已紧紧握住他们俩的手。当时他们都没有想到,在一个半月后的南京保卫战中,韩宪元在南京光华门殉国。
以上是【八佰篡改历史】的详细全文内容,对于八佰篡改历史你有什么看法呢?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