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医师协会官网消息,8月19日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名单正式公布,全国共有80位医师入选。其中包括,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等。
我只是你们职业生涯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却是我的人生转折。
“不能欺负老实人、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凭借这一番话,张文宏医生圈粉无数,也成为疫情发生以来最受大众信任的专家之一。
这个语速飞快,敢讲真话,长得像沈腾,有着浓重黑眼圈的的医生,生活工作中该是什么样子呢?
说实话,从公开的报道中,很难看到。
正因为如此,我们从网上查阅了400多个病人对他的评价,从他指导的多篇博士论文的“致谢”中,看到了学生对他的一些深情回忆……
我们试图在这篇文章中为你呈现一个更加立体的张文宏。
张爸,真正的男人
古龙说过,一个人的名字也许会起错,但外号却是绝不会叫错的。
就如张文宏的外号叫“张爸”一样,这个外号似乎概括了他的一些行事风格,如同他的同事所讲:凡事都要照顾到位,就像爸爸一样。
以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公众号“华山感染”为例,这么一个小小的公众号,对于工作千头万绪的科室主任张文宏而言,也是放不下的——细看“华山感染”很多篇文章的下面,其审阅人都署着“张文宏”这个名字。
“张爸”这种性格,在他还没获得这个外号之前,就已经有所显露。
据一位医生回忆,30多年前,他到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查询研究生考试成绩,突遇冷空气。他就到学生宿舍求助,在楼梯口碰到一位学生,这个学生毫不犹豫地把毛衣借给了他。
没错,这个借毛衣的学生就是张文宏。
在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张文宏的很多“事迹”,这些“事迹”中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出一些“张爸”特色。
比如发现病人家里把姐姐上大学的钱用来给弟弟治病,他便当场捐了5000块;
又比如,开车离开医院,看到病人大包小包在门口等车,他会捎上他们一程……
这个“真正的男人”很细心,像“爸爸”关怀孩子一样关爱病人。
在问诊后,他会让患者加上他的微信,或者把邮箱写给他们,患者有问题,第一时间回复。
还有一些其他的患者,在等待张文宏诊治的过程中,看到了张文宏的“医者仁心”。
有位患者第一次去找张文宏看病,他看到了令他惊骇的场景:门口等着10多人要求张医生加号,结果张文宏都给他们一一加号。
据说,张文宏每次上午出诊,下班时间都要拖延到中午一点钟以后。
作者:喜马拉雅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087732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老师的张爸
我们知道,张文宏除了是华山医院感染科的主任之外,还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导师。
因为关于张文宏本人的资料太过匮乏,我们就想,也许在他指导的博士论文的“致谢”能挖到一些料。 虽然“致谢”一般都是套话,但仍然可以从这些套话中,看到一些“确定的”事情。 其中一位学生在“致谢”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是您在课堂上的风趣演讲,让我对感染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作为临床和科研经验值都完全为零的学生,冒冒失失的跑去门诊跟您毛遂自荐,满心忐忑以为会被拒绝。
但您对我敞开大门,并亲力亲为的对我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培养。
从这故事中,当然可以看出张文宏的有教无类。但是我怀疑,张文宏在听到这个学生的“毛遂自荐”后,更可能会想起30多年前的自己。
那时,张文宏在上海第一医科大学读“中西医结合”的硕士。
有一次,他偶然到华山医院感染科室,见到了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感染学专家翁心华先生,虽然交流时间短暂,但相差了三十多岁的一老一少却非常投缘。
由此,张文宏从中西医结合专业,跨越到了感染学科攻读博士。
很多年后,张文宏又遇到了这一幕,只是他的身份从学生变成了老师。
张文宏在做老师的过程中,“张爸”的个性更是显露无疑。
有一位学生在做论文的过程中,因为采集的样本不够,张文宏听到这事后,就亲自驾车前往苏州第六医院帮学生收集样本。
前文那个毛遂自荐的学生,在“致谢”中提到,大到研究生期间的规划,小到每天的学习,甚至是生活上的小事,事无巨细,张文宏都会操心,都会过问。
另一位学生,在论文的“致谢”里也说出了同样的感受。除此之外,这学生还提及两个细节:早上六点半,张文宏就开始跟他沟通论文;凌晨两三点,还在回复他的邮件。
既做医生,又当老师,还要科研。
因为太忙,一早一晚,是张文宏最不容易受打扰,是他专心谈学问的时间。
多年来,一直如此。 从这里,我们似乎也知道了张文宏那浓重黑眼圈的来由。
张爸,当代医学界的福尔摩斯
某医疗网站张文宏的页面上,汇集了440个患者对他的评价,好评率是98%。
大多数人给他的标签是:热情亲切、十分敬业、妙手回春、经验丰富……
在评论中,“大胆”、“迅速判断”、“果断下药”、“效果显著”这些词反复出现。
很多时候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多处诊疗无果,近乎绝望的情况下,找到了张文宏。
结果,在张文宏的诊治之下,简直令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阅读这些患者对张文宏问诊过程,及康复过程的描述,真的有一种观看“庖丁解牛”“福尔摩斯破案”的既视感。
在一本名为《肝博士》的医学期刊中,曾报道过一个经典病例:一名来自农村的妇女,反复发热、头痛,视力下降。在其他医院曾以抗菌药物治疗,病情并无好转。
病人来到华山医院后,张文宏的团队得知患者平日在养猪场工作,发病前一日被猪圈中的污物泼溅入双眼,推测患者可能是猪疱疹病毒(Suid herpesvirus-1, SuHV-1)感染。
基因测序后,果然证实了之前的推测,而在此之前,世界上关于人感染猪疱疹病毒的报道极少,一直没有直接的证据。
为了坐实这一推测,张文宏所在的华山感染团队,还派了一只小分队直插患者家的猪圈,获取猪的分泌液和粪便标本予以进一步确认。
最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这是一次确定的猪疱疹病毒跨物种感染所致。
毋庸置疑,张文宏所在的团队能从患者的病情和工作环境,推理出他感染上这个病毒,这需要平时极大的积累。 大家看到张文宏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想来也是归功于这种日常的学习和积累。
在“华山感染”的这个公号上,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病例。
患者老杨由于在非洲务工时被昆虫叮咬,反复发热、头疼,辗转多家医院未见好转。
张文宏所在团队的卢清医生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罕见的感染性疾病,随时有生命危险。
也是经过福尔摩斯一般的推理、验证,他们得出患者被“布氏冈比亚锥虫”感染,随后他们从瑞士日内瓦进口到了特效药,在72小时之内,患者就得到了救治。
类似的病例,在张文宏的职业生涯中,似乎每年都会出现好多次。
对于张文宏,以及他们的团队来说,医治好一个病人,他们视为医者本分。 他享受这个过程。
在丁香园对张文宏的一次访谈中,他曾对一众医生说道:
“希望大家在发热查因的过程中享受作为一名医生的乐趣!人人争取做一个医学界的福尔摩斯大侦探!”
而对于张文宏医生来说,他无疑在享受当一名医生的乐趣,他无疑也是一个医学界的福尔摩斯大侦探。
有很多人给这位大侦探送来了锦旗,除了一幅之外,他都没悬挂。
挂在他诊室墙上的那幅锦旗,上面是这样写的:
我只是你们职业生涯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却是我的人生转折。
为什么张文宏医生就非得评上先进
国家卫健委、人社部和中医药管理局三部委于3月5日联合发布了《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人气很高的“网红”医生张文宏并没有出现在506名先进个人的名单中,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唏嘘或质疑。
平心而论,张医生如果被评上先进个人,那是毫无争议的。一是他医术高明。他的名校履历和业内头衔网络上很容易找到,他所带领的华山医院感染科也是连续九年在国内同科室中排名第一,由他主编的《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更是在困境中发出了权威的声音。二是他医德高尚。他是同事眼中很细心肯照顾人的“张爸”,他是会为病患纾忧解困甚至倾囊相助的“暖男”,他是“说真话、办实事、有人味”的“硬核”医生。
如此德才兼备竟然评不上先进,而那位号称新冠肺炎“可防可控、不会人传人”的医生却榜上有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网友们难免会愤愤不平,这种敢爱敢恨的“真性情”也表达出了对张医生的认可和支持。
不过对张文宏本人而言,有没有被评上先进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他除了忙于工作,闲的时候就是喜欢看书,“平时在医院里,绕着墙根走的就是我”,并不是那种热衷于刷存在感的人。身为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一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但是也表示,“当新冠大幕落下,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安静地)走开。”
他善良老实,“一路被人欺负过来”,但是他告诫别人,“当你被人家欺负惯了,你就会知道欺负人的嘴脸是什么样子,就要善待比你年纪低的、权力没你大的人。”他还果断地把第一批前去支援的医务人员换了下来,“不能欺负听话的人。党员上,没有讨价还价,我也上!”
他清正廉洁,从不收受病人或家属送的东西,只是一位被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病人送的一块牌匾他留下了,上面写着: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是我的人生转折。“岁月这么静好,是因为有人帮你把这些事儿做了”,他正是这样一个在背后默默做事的人,只愿能换得大家的“岁月静好”。
因为他不计名利、低调内敛,他也许根本就没有去想过申报“先进”,也许是主动把荣誉让给了别人。所谓的“不公”待遇,只是别人替他感到委屈,而他自己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依然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着无限的热情。
不是说荣誉和利益不重要,这毕竟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真有一些人只想恪守本分、心无杂念,这不是“不按套路出牌“,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套路”。反而,倘若他带着追名逐利的心态做人做事,可能就不会在先进名单公布之后继续积极投身于抗疫工作,人们心目中那个简单而纯粹的好医生张文宏可能也徒有其名了。
所以,不妨给张文宏医生继续做自己的空间和自由,于他本人而言,于他亲朋和学生而言,于病患、医院乃至整个医疗生态而言,未尝不是另一种宽容和善良,而这样的医学清流,也远比十个百个“先进”更重要、更有价值。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