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夏粮丰收仅有一个月的时间,近日,多个灌浆期小麦被收割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提及,一亩青贮作饲料的小麦能卖1500元,而成熟收割的麦子每亩赚不到1000元,个别地区开始出现毁麦开工现象,更有种植户打“广告”吸引厂家来收购自己的青小麦作饲料,引发社会极大关注。对此,农业农村部回应称,高度重视相关情况,已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并公布举报电话。相关负责人强调,当前小麦丰收形势来之不易,当珍惜成果,中国人的饭碗大家一起端。部分省份也出台政策,禁止小麦进行青贮售卖。
今年之所以出现小麦被作为青贮饲料使用的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部分粮食主产区在去年小麦播种期间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导致小麦种植时间比正常年份晚了不少,加上今年春季干旱,导致目前小麦青苗的现象较严重。现在已经进入立夏,部分粮食主产区种的一些小麦还处在灌浆期,预计今年可能出现减产,于是一些农户就想把这些小麦作为青贮卖给养殖场。第二,去年玉米价格高企,青贮玉米减少,使一些畜牧企业没有买足青贮饲料,部分企业目前可能出现饲料不够用,所以临时购买青贮小麦当饲料的情况。但这种现象毕竟是少数,也是个别现象,不存在大面积行为。
割青小麦事件会不会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大局?青贮小麦事件之所以发酵,其中一个原因是出于粮食安全担忧。今年,俄乌冲突引发粮食价格暴涨,带来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危机。许多人自然联想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没有保障。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我国小麦与水稻自给率接近100%,加之今年初国家又非常重视小麦的春季管理,预计夏粮不会产生太大的产量波动。当然,“割青小麦作饲料”之歪风值得警惕,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导致今年小麦整体产量受影响,从而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站在粮食安全的高度,必须对“割青小麦作饲料”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坚决打击不法分子扰乱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农民把小麦当青贮饲料处理违不违法?有些人认为,既然是农民的承包地,种什么,怎么种,应该由农民做主。这是一种误读,我国的农用地一直实行用途管制。虽然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青贮饲料的需求增长迅速,国家也一直鼓励青贮饲料的种植,但并不是什么地区都可以发展青贮饲料。按照要求,高标准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都只能用来种植粮食。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要“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目前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一般都属于高标准农田以及永久基本农田范围,被划作粮食安全产业带,这些耕地的主要用途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不能种植饲料作物。而青贮小麦属于饲料作物,动物(饲料)不能与人(口粮)争粮。但在“镰刀弯”等地区,国家则鼓励种植青贮饲料。因为如果奶牛养殖没有好的粗饲料,奶牛健康将面临威胁,牛奶品质难以达标,更谈不上优质。而且本来玉米的主要用途也是作为饲料,青贮玉米对养牛业更有价值,牛吃青贮玉米比单纯吃玉米更有利于牛的健康。
把小麦作为青贮饲料,其实并不是一个经济实惠的选择。从各类饲料作物的营养特性来看,现在的青贮饲料主要是玉米,青贮玉米是当之无愧的饲料之王,也是粗饲料的理想来源。与小麦相比,青贮玉米不仅淀粉含量高,纤维消化率高,品质也更稳定。目前每亩青贮玉米的生物量是3吨多,而养殖企业收购一亩青贮玉米的价格在1200元至1300元,现在小麦才开始灌浆,没有多少营养,而且一亩小麦的生物量也就1吨多,花1500元买1亩青小麦作饲料并不划算,更不可能持久。另外,作青贮饲料的玉米也应该是专用玉米,这种专用玉米除了抗病广适之外,还要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纤维消化率,矮秆、脱水快、硬粒型、不抗倒伏的玉米品种都不适宜作青贮玉米种植,所以不能把一般的粒用玉米和小麦当青贮饲料。虽然未来我国的青贮饲料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但应重点发展专用玉米、苜蓿等作青贮饲料,而不是小麦。
当然,相关部门也要正视农民种粮不赚钱或收益低的问题,要想方设法确保农民收益。近年来中央政策反复强调要让种粮食的农民不吃亏、有钱挣,而且还尽可能多得利,因为农民一直在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尤其是在今年农资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小麦受播种晚、春季干旱等原因影响可能要减产。如何增加农民的种粮收益,需要推出更有力的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针对青储小麦这是否涉及粮食安全问题,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早有讨论:“实际上粮食安全无人负责,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你可能有数量,但是没有质量。”言辞犀利,直指重点。
最近一段时间,部分地方有农民将地里即将成熟的小麦当作青储饲料给卖了,看着即将成熟麦子被当作畜牧业的饲料,一时间引起广泛争论。围绕的焦点实际有2种:
第一,该不该将即将成熟的麦子当作禽畜饲料出售?
第二,粮食安全怎么办,谁该负责?
实际上,对于第一个问题,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回答,可以说各有道理,但是毫无疑问,即将丰收的夏粮直接成为饲料还是让人感到惋惜的。即使大家知道牲饲料业很重要,但是粮食安全更加重要。
而很早之前,温铁军教授就关注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比心]首先,粮食的生产者并没有对粮食的安全承担责任。
这里要笔者补充说明的是,实际上农民是分散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很难单方面承担责任。就拿这次小麦当作青储粮来说,等到成熟入仓可能每亩地收入1200-1300元,但是还没成熟就能卖1500元,所以分散的农户,就是基于市场选择而做出了决定。
但是,这几年的特殊情况相比大家也能了解,无论是受俄乌农产品的收成影响,还是可能有大变化的全球粮食供应都需要被关注,所以囤积粮食的人们更加关注粮食安全。
[比心]其次,消费者对粮食安全意识也不够。
温铁军教授举了个例子:“上海人吃加拿大小麦,广州人吃越南米,这个这是常见的事情,人们几乎不会有任何感觉,就是消费者对粮食到底安全不安全完全没有责任意识。”实际上很多时候,消费者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粮食的,他们可能更加关注食品是不是生态环境下生产的,而不是谁生产的。
[比心]最后,调控者能把握种粮土地的数量,但是对于质量还是难以担责。需要联合生产者、消费者一起提高质量。
[中国赞]温教授更是呼吁:“真正的粮食安全并不是在那个库里边,也不是在那个地里边,是在我们每个人脑子里边。”。
对于粮食安全,温教授也给出了解决办法:“现在大家都是什么挣钱干什么对吧?那个粮食是最不挣钱的,应该说也是最没有效益的,甚至可能是负效益的。那怎么办呢?
对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当它下达到村里级的集体的时候,同时要求你拿到我的优惠政策,你必须保证在当地的,也就是你自己本村这个范围内的粮食基本安全。那也说真正藏粮的是应该藏粮于民,藏粮于村,那才叫做有人负责。”
简单的来说,也就是使用组织调度让农民愿意藏粮,让消费者改掉过度消费和浪费,更让大家一起保障粮食安全,共同提高18亿红线的质量。
一直在听温铁军教授的讲座,也看了他不少书籍,不得不说他对三农的思考十分深刻,从宏观到微观,从乡村建设,到生态化农业,从中国农业历史的解读到农业4.0时代的分析……
温铁军,1951年生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
1968年就在山西农村生活了11年,回到北京之后开始了农村政策的调研工作,一直至今从事三农研究。
据中国人民大学官网显示,温铁军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等。所以从网上看到他对三农的研究非常的透彻,因为他“云游四方”,对农村的了解十分透彻。
温铁军是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人称“温三农”。用自己的脚去走、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温铁军的研究自始至终坚持“不依附”。而对中国三农的未来,他更加坚持“不依附”的观点:“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
温铁军所著的《我们的生态化》、《乡建笔记》、《从农业1.0到4.0》被称为“温铁军农村农业三部曲”。
《我们的生态化》是温铁军20年经验的总结,书中很多百年乡村建设的当代案例,主要由温教授带领的乡建团队和科研团队,在亲自参与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乡村建设实践和调研中整理形成。
《乡建笔记》选择了2005-2015十年间,在温铁军领导下,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人才计划”学员从事乡村建设的故事,回顾个人在时代背景下、在乡土社会中,青年人的成长经历,并在与土地、与乡村、与农民的互动中,反思个人成长与农村发展、甚至社会变迁的关系。
《从农业1.0到4.0》解答了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
可以说阅读三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三农问题,也对于立志于从事三农产业的人们有很强的指导性。我们以前感受到从农村到城市有很多的机会,现在也注意到农村也大有机遇,不妨看看这套书,从中找到支撑。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