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2015年,储殷贷款在北京市区买下52m的“老破小”,从那以后,储殷开始立志赚大钱,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储殷成了公众人物。
有一天,一个老教师对储殷说:“小储,你就不能沉下心去做你的学问吗?”,储殷直言不讳地说:“不能,我不能沉下心去做学问,不然我的老婆和孩子就要付出代价。”
如果他不出去挣钱,他就没有钱还房贷,他们一家人还得在郊区租房住,不能住在市区,就是为了能让老婆上班不用挤地铁,孩子早上能多睡一个小时。
故事二:
2014年,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写了一篇署名文章《“天才韩寒”是文坛丑闻》,载于《中国青年报》,批评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是烂片,称韩寒是“虚假文化偶像”,引进很大争议。储殷对此表示反对,“肖鹰反韩的方式我特别难接受。这是写大字报呢?什么年代了?你要觉得电影不好看,你就说电影不好看;你要觉得他是代笔,你就说他是代笔。你把一个本来存在很多争议的事情当做一个很确凿的证据说,这是非常不好的。”
故事三:
2020年9月,杨笠的一些男女话题走红全网,杨吐槽一些男人的蜜汁自信而知名。她吐出的观点真的让大多数女性点头和感同身受。储殷晒视频反驳,抨击说:没有公主病,却有公主病。随后杨笠发微博表示:不想当小公主,只想当老富婆。“储殷反讽杨笠”成为热点。无数的谩骂砸向储殷。
我对教育类的老师或者教授,并不感兴趣,对于储老师,他太接地气了,言论直白,有些也带有一些偏激,怎么说呢,就是喜厌参半吧,他的有些话,会让人很受触动,就是那种让你感觉现实就是这样,但又不想去接受,比如他支持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拼的是财力,应试教育是对穷人最有利的方式,我们一边不想给我们的孩子很大的学习压力,一边还得强迫他得考好,以后能上个好点的大学。对于他针对杨笠的那个言论,又是我不能接受的,感觉很偏激,不符合他这个身份。
总体而言,储殷,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乐于分享自己想法,作为一个公众入伍说话直白又现实,不论你是否适应或接受。那么你喜欢这样一个“心直口快”的自媒体的大V吗?
储教授建议本科生不要介意下工厂。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你会进厂吗?
储殷教授:“建议双非院校本科生不要介意下工厂,虽然留在一线城市有挑战,但可以把目光投向新一线城市。”
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犹如一张未曾使用过的A4纸一般,几乎全是空白的。如果是为了摆脱周边人的闲话,如果是为了让自己尽快参加工作,或者是为了摆脱他人口中啃老的嫌疑等等,而匆忙下工厂,特别是流水线工作,不出意外的话,你的人生,将走N年弯路,直到你突然醒悟为止。
现在的工厂,不说全部吧,至少大多数都是12小时制,而且其中还有不少是两班倒的,这点大家要承认吧?抛开12个小时工作累不累不谈,一天24小时,工作12小时,通勤算1个小时,睡眠8小时,早晚洗漱、打扮等加起来算1个小时,还剩下多少时间?还剩下2个小时,对不对?
刚开始进厂时,脑中可能还会有骑驴找马等想法,甚至还会花点时间进修一下自己,但工作的疲劳,生活的不易很快就会把这些想法、做法给淹没掉,然后会利用那仅剩的一点点时间去“放松”一下,最后无法自拔。比如刷刷新闻、短视频,或者玩一、两把游戏等等。
每当自己受到打击,或来自于家人,或来自于身边人,或来自于同学等等,脑中可能会出现自己这样下去不行、不好的想法。然后会拿起已落尘的书籍翻上几页,但很快会被明天再看打败,于是就出现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情况。最终会演变成间隙性努力奋斗,间隙性混吃等死,而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自己突然醒悟,持续的时间,也会因人而异。
不要以为自己很自律,因为往往这么认为的人,都只是自以为是而已,另外,不要小看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用不了多久,你就会被同化,而且你还不自知。
能完成大学学业的人,实力肯定是有的,至于要不要进厂,至于如何选择等问题,最好是自己有所规划比较好,如果自己将来的目标就是工厂,第一份工作选择进厂,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不是,还是慎重一点比较好,再说了,选择一个和自己目标相近的职业,难道不比进厂香吗?
最后,路是自己选的,莫要后悔即可。
朋友们,对此事,你们怎么看?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