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寮街

“变废为宝”的赤子之心——记广州市政协委员杨静山

  “变废为宝”的赤子之心——记广州市政协委员杨静山,20年前,杨静山在台湾第一次接触到垃圾分类的理念。 下面农商科技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关于“变废为宝”的赤子之心——记广州市政协委员杨静山的那些事。

  人民政协网广州4月6日电(记者 林仪)他生于侨乡,有着闽南人爱拼敢赢性格。

  他两度创业,是全国早期的垃圾分类践行者……即将步入知命之年的广州市政协委员杨静山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十年磨一剑,探索创建大型城市垃圾分类新模式,践行“变废为宝”的梦想与初心。

  20年前,杨静山在台湾第一次接触到垃圾分类的理念。

  “台湾的朋友每天将生活垃圾自动分类,这些废物经过回收处理还能循环利用。

  ”杨静山说,他当时觉得新鲜,台湾朋友无意间的言语更令他印象深刻——“垃圾可是黄金呀。

  ”垃圾分类,就这样走入了杨静山的视野。

  “我们天天喊垃圾围城,说垃圾很臭。

  其实造成垃圾围城、垃圾很臭的根源在人的身上。

  ”杨静山从最基层的垃圾“收买佬”开始干起。

  用了一个月时间,杨静山每天晚上捡周围居民的垃圾回家分析,他发现,垃圾中存在着大量浪费的现象。

  “这让我心里很是难受。

  ”

  经历了走街串巷收买垃圾的磨练,以及在国外学习考察之后,2008年,杨静山正式投身垃圾分类行业。

  他给新成立的公司取名“分类得”——垃圾分类,人人得益。

  这是广州最早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垃圾分类机构之一。

  分类得公司最初的尝试,是与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街道合作。

  杨静山将东湖街道的10多位下岗工人组织起来,每天到划定区域回收垃圾并进行分类处理,并通过“积分制”来奖励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以此培育居民将垃圾分类的习惯。

  工作团队还在当地中小学校推广垃圾分类知识,为每家每户发放垃圾分类回收箱。

  经过一年的努力和推广,分类得公司在东湖街的便民服务覆盖率达八成以上,6000多户开始主动参与家庭垃圾分类,东湖街的垃圾大大减少。

  垃圾分类既需要绣花心也要老虎劲。

  2013年8月,公司与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合作开展“全面垃圾分类管理机制”的探索,与街道共建“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

  促进中心组织人力对全街730个路面商铺、机团单位的生活废弃物排放种类、数量等进行摸底调查,厘清各单位、各类型垃圾的产出与流向。

  结合日常从一线服务队员处收集的垃圾回收种类与数量详细记录,最终形成整个西村街垃圾产出的分类数据库。

  “这是广州市第一个垃圾分类数据库。

  ”杨静山告诉记者,全街787个垃圾产出点分为69个类型,每个类型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产生的垃圾,这样可以逐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独立回收,不断减少流入环卫收运系统的垃圾种类和垃圾量。

  垃圾分类促进中心还把垃圾产生点情况巡查、提供各种回收服务、常态化分类宣教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各类垃圾产生情况提供分类指导和资源回收服务。

  为了把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杨静山推动开展了一个研究课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为解决大城市垃圾围城问题提供了“西村模式”。

  该方案内容包括:创新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建立街道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引入市场机制让专业企业全面统筹街道垃圾分类回收,构建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数据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建立城市垃圾产出点分布数字地图和垃圾管理数据库等。

  “垃圾有垃圾的家,别把垃圾放错家。

  ”十余年来,杨静山参加了无数次的垃圾分类宣讲活动,身体力行地推广垃圾分类事业。

  杨静山在垃圾分类领域的率先探索,让他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并成为荔湾区政协委员。

  在政协大舞台上,他一展所长,聚焦垃圾分类事业,先后提出《关于“争当垃圾分类排头兵,打造城市矿产挖掘产业孵化基地”的建议》等提案,针对完善垃圾分类长效运行机制、以数字化为引领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等提出务实管用的建议,为相关部门优化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也让垃圾分类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今年,杨静山成为广州市政协委员,这让他对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强烈。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杨静山说,“垃圾分类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与趋势,需要不断践行,不断交流,不断创新。

  ”

  以上就是“变废为宝”的赤子之心——记广州市政协委员杨静山的全文内容,更多的最新资讯尽在农商科技首页。

展开全部内容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

相关生活热点推荐

赤子之心,变废为宝,广州市,“变废为宝”的赤子之心——记广州市政协委员杨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