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为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的统称,营海洋漂浮生活,成体伞部隆起呈半球状,体伞表面光滑、中胶层厚,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每年8~9月成群出没海面,可人工培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海蜇吃什么食物吧!
海蜇吃什么食物
海蜇在浮浪幼虫阶段不摄食,至变态为4触手螅状体幼虫时才开始摄食,触手是捕食器官,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碟状幼体具有1个方形口,摄食小型浮游生物。随着生长发育口腕形成,大约发育到伞径20毫米时,中央口封闭,为幼蜇。幼蜇至成长为成体阶段的摄食,是以口腕和肩板上出现的许多吸口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其饵料种类很多,主要为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贝类幼体和其他浮游动物幼体。
海蜇能蜇死人吗?
海蜇能蜇死人。人体皮肤薄嫩处最易蜇伤,一般可在数分钟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轻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坏死。患者全身表现可有烦躁不安、发冷、腹痛、腹泻、精神不振及胸闷气短。重者多咳喘发作,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并伴有脉数无力、皮肤青紫及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征象。若抢救不及时,这类蜇伤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海蜇的品种分类
1、黄斑海蜇:黄斑海蜇与海蜇很相似,主要区别为外伞部表面有许多短小而尖硬的疣突,并有黄褐色的斑点,每1/8伞缘有8个长椭圆形的缘瓣。口腕上着生的棒状附属物较短小,附属物的末端呈球形或棒状。生殖突很大,为卵圆形,基部表面有尖刺状的突起。成体为乳白色,外伞表面散布有许多黄色的小斑点。此种为热带种类,多分布于福建广东等南方沿海。
2、棒状海蜇:棒状海蜇个体较小,伞径40~100毫米,伞高50毫米。外伞十分光滑,很薄。每1/8伞缘处有14~16个略呈圆形扁平的缘瓣。没有生殖突,肩板很小。垂管特别短,口腕长约35毫米,基部3毫米,腕盘直径12毫米,着生于口腕部的棒状附属物较稀少,末端棒状附属物长约10~12毫米。丝状附属物不发达,只着生于肩板上。环管不发达,内环网状系统宽而明显,内边轮廓大致与胃腔平行,感觉管分枝或呈网状,我国仅分布于厦门一带海区。
3、沙海蜇:沙海蜇为大型水母类,伞径180~980毫米,呈半球状,外伞表面密布细小的颗粒。缘瓣数目变化较大,通常1/8伞缘有14个。8个感觉器。辐管16条,末端分枝相互连接成网状。内伞有发达的环肌。口腕8条,基部愈合,游离端向外展开,其末端二分叉,侧面分枝长,口腕着生许多丝状附属物。4个彼此分离的生殖下穴,没有生殖乳突。生活时,伞部呈褐色,附属物呈深褐色。为偏冷水性种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北部。
4、方水母:方水母别称箱水母、海黄蜂等,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的北部沿海水域、菲律宾和越南,因其外形微圆,像一只方形的针而得名。有毒,人若触及其触手,很快便会死亡,被认为是最致命的水母,没有之一。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三农养殖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