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麦肯齐30日宣布,美军已完成从阿富汗撤出的任务。不过,麦肯齐也承认,仍有数百名美国人留在阿富汗。那么塔利班鸣枪庆祝美军撤离,塔利班有多想美军撤离?是恶梦终于结束了吗?下面我们来看看。
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当地时间30日,麦肯齐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称,最后从喀布尔机场启程的五架飞机中,并没有美国人。目前仍有数百名美国人想要离开但仍未被撤离。“我们无法带任何美国人出去,这些人没有到达机场并被安置。”
麦肯齐30日宣布,美军完成撤军任务,同时指出,当天的撤离标志着美军撤离行动的结束,也标志美军在阿富汗近20年的军事行动结束。美媒提到,虽然美军已撤离阿富汗,但美国官员曾称,疏散相关人员的外交工作仍将继续进行。
- 塔利班鸣枪庆祝美军撤离
当地时间8月30日晚最后一批美军撤离后,喀布尔机场附近发出密集枪声。当地媒体最初误认为是发生交火,后据核实,为塔利班人员鸣枪庆祝美军撤离,结束为期20年的战争。
美军撤离后,塔利班高级成员瓦西克在其社交媒体上表示“祝贺所有阿富汗人从美国占领下解放和独立”。
8月31日,是美军从阿富汗撤离的最后期限。
美国总统拜登8月30日发表声明说,美国完成了从阿富汗的撤离任务。他表示,“现在,我们在阿富汗20年的军事存在结束了”。
当地时间8月30日,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今晚最后一批美军离开了喀布尔机场。”最后一批美军撤离后,喀布尔机场附近塔利班人员鸣枪庆祝,
结束了为期20年的战争,美军留在阿富汗的血债谁来还?
从8月14日开始算起,从喀布尔机场总共撤出11.7万人。
美国国务院称,目前仍留在阿富汗、想要离开的美国公民有250人,决定暂时不走的美国公民是280人。
此前,塔利班一开始就划出红线:8月31日,美军必须全撤走,否则,后果很严重。
划出这样的红线,塔利班态度很坚决,即便是8月23日美国派中央情报局(CIA)局长威廉·伯恩斯在喀布尔与塔利班领导人秘密会面之后,塔利班也没有给美国面子,而是给出的最后时限。
虽然没达成协议,不过拜登表态:没问题,按时撤出。
美国五角大楼的说法:8月31日的时间够了,美国人有足够有时间离开阿富汗。
- 一起接一接的爆炸,是美国一手策划的阴谋?
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出现了爆炸事件,一起接着一起。
那时候,瞭望君就觉得,这是不是美国的一场阴谋,用自我少数人的牺牲,来博弈一场更大的借口——推迟撤军。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一段时间,阿富汗事件一直是媒体的头条,因为美国让塔利班的胜利而变得更加被人关注。后来,几场爆炸让阿富汗美军的撤离进入了一个小高潮,血腥袭击发生时,距离拜登宣布的美军最后撤离期限还剩5天,美方预测还会有更多袭击发生。
“伊斯兰国”(ISIS)已经宣布对这两起恐怖袭击负责,美方也确认了“伊斯兰国”就是元凶。
美国比谁都知道,这样的爆炸是为了阻挠美军的撤退,然后再把美军拖到阿富汗的战场上。
很快,美方这样的预测成为了真实存在,也就是说空袭事件发生了。
而,这一次的空袭实施组织者,不是别人,正是美国自己。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方之前的“预测”应该是“计划”,是他们计划之中的事——
当地时间29日,美国国防部官员证实,美军实施了一次防御性空袭,击毁了一辆可疑的装载着炸弹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阿富汗分支ISIS-K车辆,这些爆炸物被认为将被用来袭击喀布尔机场。
8月29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国际机场附近居民区,人们查看火箭弹袭击现场。新华社发(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美国动手真的是丧心病狂,2岁儿童都不放过,也就是说,撤军之前,美国动手了。
动手的方向,他们说可能是“伊斯兰国”阿富汗分支ISIS-K车辆,他们猜这辆车上可能装载着炸弹,也可能有极端组织成员,于是便击毁了。
此前,美国总统拜登说,美方要进行“有力和精确的回击”。3天之内,美军在阿富汗实施了两次空袭。
美国不知道,这辆车上到底是什么人。此次被袭击的汽车上还有6名孩子,其中最小的是一名2岁女童。
而事实是,他们的火箭弹又击中了喀布尔市第15警区的一幢房屋。
当地时间下午4时55分左右,喀布尔国际机场西边的居民区被一枚火箭弹击中。
这是一场无差别的美军无人机攻击,除了没有恐怖分子,连妇女儿童都没放过。
美国真的是丧心病狂。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美军行径的强烈谴责声。
(被袭杀的人员)
- 美军就是“谋杀犯”“战争犯”
美国中央司令部发言人比尔·厄本回应称:这场空袭消除了喀布尔机场面临的威胁。
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信心从哪里来,但如果是美国的自导自演,这种威胁自然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而如果是为了实现对恐怖分子的打击,那无辜的平民被袭击死亡又算什么呢?美国有意而为之,还是有意地制造恐怖、增加矛盾,让塔利班无所适从?
美国的逻辑是:被他们攻击的车辆发生了二次爆炸,说明车上有大量的爆炸物。
可是喀布尔当地记者希尔扎德表示被杀的成年人有4种人:
- 原阿富汗的政府官员
- 曾给美军当过翻译的“带路党”
- 20岁的当地学生
- 妇女儿童也不放过
比尔·厄本回应没有解释,他很轻松,不,是非常的轻松,他说爆炸“可能导致了另外的(平民)伤亡”,他说“我们对任何可能造成无辜生命损失的情况深感悲痛”。
如此的轻描淡写,就是对阿富汗平民生病的最大亵渎,美国简直是魔鬼、杀人狂。评论区是一片谴责声:有外国网民直接称美军为“谋杀犯”“战争犯”。
(美军发起打击)
- 美军,这次犯下的罪行不可恕!
其实,这不是最近美军的第一次胡乱开火。
在此之前,喀布尔机场爆炸事件发生之后,被喻为“外国士兵”的美军乱枪扫射,阿富汗平民死亡人数接近200人,受伤的人数更是千人以上。
美国人悼念13名士兵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们的枪口却对准了无辜的平民。自机场爆炸案发生以来,美军在他国“任意杀人”接连引发质疑。
美军的开火,激化了矛盾。
后来,美军说,报复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分支“ISIS-K”。不仅如此,美军还宣称杀死了策划爆炸事件的两名极端分子。哪两名?当质问拜登政府极端分子姓名信息时,又被拒绝了,这不得不让外界怀疑这是美军的主观行为,实际上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为他们的极端行为找个借口或掩饰罢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爆炸事件一发生,美军就能知道是谁干的,而且能说出准备的姓名,那估计美军阴谋就在于利用ISIS演了一场戏。
美军,这次犯下的罪行不可恕!
(伤者接受采访)
- 拜登开启了让盟友更加绝望的时代
不但对阿富汗,中英媒体最近曝光:一名英国人在喀布尔被美军乱枪射击的消息。
这名英国人穆罕默德·尼亚兹,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其兄弟在事件中阿卜杜勒·哈米德幸存,而他的妻子则死于爆炸,孩子则不知所踪。
和哈米德一样,很多伤者或幸存者,都经受了美军的开火过程。
我们看到中英媒体都在报道这些事,但美国却保持了沉默。
由此可见,喀布尔剧变,实际上引发了美国与盟友的关系危机,现在看来,拜登开启了更加绝望的时代。
(中国媒体记者采访医院伤者)
(约翰逊和拜登)
美军走了,但是美军在阿富汗留下的血债,他们怎么还?
一走了之?
不,总归有人来清算,只不过时辰未到罢了。
8月30日,美国国防部宣布,阿富汗撤军行动正式完成。与此同时,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也在社交媒体上证实了这一点。
当晚最后一批美军撤走之后,喀布尔机场突然出现密密麻麻的枪声,把附近居民给吓坏了,还以为是伊斯兰国的恐怖分子又趁机捣乱来了。
结果最后发现,是塔利班在鸣枪庆祝,塔利班成员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祝贺所有阿富汗人从美国占领下解放和独立”。
此前,喀布尔机场发生爆炸案,阿富汗平民死亡人数超过170人。随后,美军声称用无人机炸死了ISIS的两名成员,行动十分顺利,没有平民伤亡。
然而打脸总是来得太快,没过多久就有人爆料,现场有9人都是平民,其中还包括6名儿童,这一大家子人都被炸死了。
美国撤军搞得那么狼狈,却还能精准打击ISIS,如果他们每一次的攻击都这么完美,阿富汗的战局早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对此,各国网友纷纷表示,美国到处打“反恐战争”,哪一次误杀的平民不比杀掉的恐怖分子多~
周一午夜时分,塔利班战士看着最后一批美国飞机消失在天空中,然后向空中开枪,庆祝阿富汗 20 年叛乱的胜利,这场叛乱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赶出了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货机的离开标志着大规模空运的结束,成千上万的人逃离阿富汗,他们担心在本月早些时候占领该国大部分地区并进入首都后塔利班统治的回归。
“最后五架飞机已经离开了,结束了!” 驻扎在喀布尔国际机场的塔利班战士赫马德·谢尔扎德说。“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快乐。......我们20年的牺牲奏效了。”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喀布尔城内响起机枪声,天上可见曳光弹的痕迹。这是塔利班在庆祝美军撤走!
在华盛顿,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麦肯齐将军宣布美国历时最长的战争和疏散工作结束,他说最后一批飞机于东部时间下午 3 点 29 分从喀布尔机场起飞——周一午夜前一分钟在喀布尔。
随着最后一支部队的撤离,美国结束了与塔利班重新掌权的长达 20 年的战争。许多阿富汗人仍然害怕他们或进一步的不稳定,尽管塔利班承诺恢复和平与安全,但仍有零星报道称在塔利班控制的地区发生杀戮和其他虐待行为。
“美国士兵离开喀布尔机场,我们的国家获得了完全独立,”塔利班发言人 Zabihullah Mujahid 周二早些时候说。
周一早些时候,达伊沙武装分子向迅速空旷的国际机场发射了一连串火箭弹,但没有伤及任何人。尽管遭到火箭弹袭击,美国军用货机一整天都来来去去。
两周的空运带来了绝望和恐怖的场景。在早期,迫切希望逃离塔利班统治的人们涌上停机坪,有些人在抓住即将起飞的飞机后坠落身亡。星期四,伊斯兰国在机场门口发动自杀式袭击,造成至少 169 名阿富汗人和 13 名美国军人死亡。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