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7位开国上将中,叶飞是比较特殊的一位,是中国惟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为什么叶飞具有双重国籍呢?这还要从他的父亲下南洋说起,就像山西人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一样,福建人叶荪卫成亲后,为了讨生活就把新娘留在家里,孤身一人下了南洋。
在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叶荪卫爱上了麦尔卡托小姐,他冲破世俗观念,入了天主教,并入赘麦家,唯一的要求是:必须将头两个儿子送回老家。几年后,叶荪卫将大儿子叶启存,二儿子叶启亨(西思托·麦尔卡托·迪翁戈),也就是叶飞,送回了家乡。1928年,14岁的叶飞参加了共青团,走上了革命道路。1932年,叶飞在厦门被俘,由于没有暴露真实身份,被判刑一年。当时按菲法律,叶飞应属菲籍,叶飞在菲律宾的父母费尽周折终使菲律宾政府同意引渡叶飞。但母亲到达香港时,叶飞已经刑满出狱。
1933年,叶飞被派到闽东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红军长征后,叶飞在闽东领导军民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多次挫败国民党军的“清剿”。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叶飞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中菲尚未建交,但叶飞仍设法与菲律宾的亲人取得了联系。大妹妹爱玛给叶飞写信,说家里生活困难,希望哥哥能寄钱回去,帮助渡过难关。这在爱玛看来再正常不过,爸妈都不在了,有了困难当然找大哥。但是对叶飞来说,却十分棘手,考虑再三,叶飞回信说,如果弟妹愿意回国,他可以负责他们的生活。此信一去,倔强的爱玛再也没回信,一个人养起了弟弟妹妹,并终身未婚。
(叶飞和夫人)
即使这样,在“文革”期间,叶飞的海外关系也成了一大罪状。叶飞因“里通外国”,被关在北京卫戍区“监护隔离”,直到1975年才被解放出来。中菲建交后,马科斯总统访华,送给周总理几盒雪茄,细心的总理取一盒转送叶飞将军,曰:“叶飞同志是中国的将军,也是菲律宾的儿子。”这使叶飞感动不已,他抽了一根,深情地回忆起自己久已失去联系的菲律宾家庭和自己的亲人。
直到80年代初,在菲律宾华侨朋友的帮助下,弟妹们才第一次来到中国见自己的哥哥。弟弟妹妹们一致要求叶飞回菲律宾家中看看,叶飞同意了,但说明了自己是“公家人”,什么时候回去要听国家安排。1989年1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应菲律宾参议长沙隆加的邀请,赴菲律宾访问,自他5岁离开菲律宾,时隔七十年,他才再次踏上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叶飞(1914.5.7-1999.4.18),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军事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生于菲律宾奎松省,是中国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
叶飞幼年回国求学,求学期间开始参加秘密革命工作,1932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修好公路发展经济”
叶飞时刻关心家乡发展,乡亲冷暖常挂心间
金淘镇占石村是开国上将叶飞将军故乡,在这里,叶飞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从此开启传奇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叶飞几度回到家乡,心中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和村民的生活,会为了村民生活艰苦而着急,也会为了村里找好发展路子而高兴。在前往占石村的路上,道路旁镌刻着“修好公路发展经济”八个大字,这是当年叶飞题给村干部的。
恩师启蒙 他和哥哥参加革命
今年72岁的叶万苍是叶飞的堂侄,新中国成立后,他与叶飞的联系颇深。从他的口中,记者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就像当时大多数闽南人一样,叶飞的父亲叶荪卫因家贫而选择下南洋,并在菲律宾落地生根。“为了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他将长子叶启存、次子叶飞送回老家,一个7岁,一个5岁。”叶万苍说,当时他们兄弟两人只会说英文,不识汉字,不懂汉语,惹恼了教师,挨了不少板子。
嫡母谢宾娘央求从菲律宾回来的邻居,教兄弟俩讲闽南话,两人很快就学会了,学习成绩进步飞速,很快就名列前茅。
在小学,兄弟俩遇到了影响两人一生的人——老师叶骥才。叶骥才是一名爱国革命人士,是他启蒙了叶启存与叶飞的革命思想。
小学毕业后,在叶骥才的极力推荐下,兄弟俩一起进入当时革命氛围浓厚的厦门第十三中学,接触到更多进步思想。1928年,14岁的叶飞先参加了中共地下党,一年后发展了哥哥,一起走上革命道路。
受他们兄弟俩影响,当时占石村有90%的农户参加革命,建立了“安南永”中心县委金淘工委会,成立了农会、共青团、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并建立了赤卫队、游击队等革命队伍,与国民党军队展开革命斗争,全村有27位烈士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曾被称为“红军前哨一颗明珠”。
“因为这段经历,叶飞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叶万苍说。
功成返乡 他最关心家乡发展
1959年,叶飞回到家乡,当时他已是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福建省委书记。由于当时没有公路,只有一条坡度很大的石阶路,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叶飞轻车简从,从深垵村开始一路步行,与乡亲们亲切交谈、聊起家常。
来到生产大队食堂,看到能照人影的稀饭,叶飞很激动:“这样的食堂不能办下去,会死人的。”当他得知部分地下老党员未享受应有的待遇,又马不停蹄走村串户,拜访十几位老党员。每到一户,他都将这些长者请到大厅坐下,自己则站在堂下鞠躬,满怀歉意地说:“我对不起大家,工作没做好,让大家受苦了。”
叶飞的这一举动,让原先满腹委屈的老党员释怀了。
当晚,叶飞没有住进县招待所,而是在他童年居住的房里休息,分别与公社干部谈话,直至下半夜才休息。第二天又召集30多位老同志座谈,自掏腰包与他们共进午餐。在了解情况后,叶飞的心情很沉重,饭都没吃几口,便起身到各桌为老者夹菜。饭后,叶飞宣布解散食堂,并分给这些地下老党员每人五厘的自留地,允许各家各户养家禽牲畜,鼓励大家生产自救,同时整顿了公社领导班子。
1990年,叶飞再次返乡,这一次进出村的路依然未修好。正值大雨,叶飞踩着泥泞的山路进村。当时,叶万苍牵头,占石村创办集体果林场,果林场获命名“省老区办科技示范场”。听完工作汇报后,叶飞连声说“好”,不顾下雨,走到屋外,要求叶万苍带他去看果林场。临别时,叶飞叮嘱当地干部支持果林场发展。
1992年,由于种种原因,叶万苍辞去村干部工作,进入上海一家台资企业,而果林场不久后就倒闭了。“那家台资企业在北京也有分公司,所以我也常到北京,到将军家里听他教导。”叶万苍回忆。1995年,占石村希望他能回去带领大家发展。当时,他已是这家台资企业总经理,前途光明。犹豫间,他征求了叶飞意见,叶飞对他说:“回去吧,为家乡作贡献。”并在他的工作手册上题了八个字——修好公路发展经济。于是,他回来了。
1996年,当时进出村公路已经开始修建,叶万苍提出发展红色旅游的想法,受到叶飞肯定。然而,当他提到村里的占坪、花美、横路等几个自然村没路、没电,村民生活艰苦,叶飞非常焦急地问道:“谁去关心他们?谁去帮助他们?”叶飞要求他想方设法帮助这些群众解决困难,并写份详细报告给他。
直至1997年,叶万苍进京送报告,向叶飞汇报在各级领导关心下,村里搞起安居工程和造福工程,拉起电网、开通公路。听到这些,叶飞开心地笑了。
叶飞去世后,其子女答应将叶飞遗物捐赠给家乡,支持家乡兴办红色旅游。
叶飞部分题词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