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历史背景: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下面农商科技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关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的那些事。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作用
变法指的是在位时期,决定要进行图强改革,于是下令招贤来解决这一问题。
商鞅进入秦国就提出了废井田、重农业、奖励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变法求新的策略,于是深信商鞅的秦孝公就开始了变法。
变法背景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
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
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秦孝公即位,下决心恢复春秋时代的霸业。他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广揽人才,下令求贤。
原为卫国贵族子弟的卫鞅,闻讯便从魏国来到秦国。
入秦后,为了说服秦孝公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驳斥了旧贵族,并得到秦孝公的赞同,被任命为左庶长,掌握军政大权,开始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吴国的吴起变法等。
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变法内容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在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实行的。
主要内容是:编定户籍,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奖励耕织。
在第一次变法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卫鞅实行第二次变法。
这是前次变法的继续,着重于新制度的建设,其政策有:
1、推行县制。全国统一规划,合并乡邑为县,共设立31县(一说41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免。
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鼓励开辟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按照土地多寡征收赋税。
3、统一度量衡,即“平斗桶、权衡、丈尺”,方便交换与税收。
4、焚诗书、禁游说。
5、制定秦律。
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1、历史背景: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为农民。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2、时间和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史治理。
3、历史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的全文内容,更多的最新资讯尽在农商科技首页。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